在《長歌行》中,由吳磊飾演的阿詩勒隼是東突厥頡利可汗的養子,草原上的狼。也是一位有勇有謀,有正義仁德的英雄人物。
阿詩勒隼
那麼,他的歷史原型人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
在初唐時期,拉開大唐帝國序幕的名將可謂是群星璀璨,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李靖李勣,尉遲恭等漢族名將,還有一批是由周邊民族歸附的將領。他們同樣出了一批偉大的人才,其中來自突厥的,做過突厥汗的阿史那社爾就是要首推的外族名將。
而《長歌行》中的阿詩勒隼的歷史原型就是這位初唐名將—阿史那•社爾(604-655年)。阿史那是突厥王族的姓,社爾是他的名字,他是著名的突厥啟民可汗的孫子,處羅可汗次子。
阿史那社爾
隋末年間,天下大亂,嚴重內戰分裂,突厥勢力趁機得到壯大,東突厥極端強盛,「控弦且百萬,戎狄熾強,古未有也」,契丹、室韋、吐谷渾、高昌皆役屬于突厥,竇建德、薛舉、劉武周、梁師都、李軌、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屬于突厥。東突厥可汗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、入主中原。其強勢程度,可想而知。
隋末
統帥鐵勒、薛延陀等部族
阿史那社爾在12歲的時候就以才氣聞名于突厥。而作為東突厥王族子弟的阿史那社爾,也由于社爾的智勇,因此受可汗委以重任。被派遣到漠北地區,設立牙賬于漠北,統帥鐵勒、薛延陀等部族。
社爾可以說在他所管轄的那些部族,在他監督的那些部族,像薛延陀,鐵勒,回紇,可以說是秋毫無犯。于是得到北方那些部族首領的愛戴。
社爾擔任拓設十年,從不征收賦稅。其他首領則對社爾的這種所作所為不以為然,勸他收取厚賦以供自己享用,說派你到塞北,就是讓你發財的,這麼好的發財機會你不要,這不是犯傻嗎?
但是社爾有自己的看法,他對別人說了一句話,「 部落既豐,于我便足—《舊唐書•阿史那社爾傳》」 。 如果回紇、鐵勒、薛延陀,這些部族豐足了,它聽從我突厥的調遣,這就是我突厥的最大的利益所在,對于我個人來說,還有所求嗎?諸首領因此對他非常愛戴。後來,頡利可汗多次對中原用兵,社爾前去勸阻,但未被采納。
只是,他所監護的回紇、薛延陀、鐵勒,就像突厥和中原的政權關系一樣,當中原強盛的時候,突厥歸附,當突厥強盛的時候,北方那些部族就歸附突厥。但是一旦突厥衰敗,他們就會鬧事了。
公元618年,唐朝建立,一面抵御突厥,一面消滅眾多割據勢力,消滅了臣屬于突厥的割據勢力,使突厥的力量被削弱,粉碎了突厥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、入主中原的企圖,保衛了華夏文明。
可這時候的唐朝才剛剛建立,內憂外患,完全沒有和突厥對抗的本錢。
公元626年,頡利可汗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,直逼長安城。后李世民設疑兵之計,殺白馬與突厥可汗締結「渭水之盟」,突厥兵于是退去。
李世民
渭水之盟不久,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,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、回紇、拔也古、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,另立薛延陀為可汗。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,并與頡利可汗決裂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,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,突厥勢力漸弱。
此時的唐朝和突厥的強弱已經發生轉變。
貞觀四年(630年),由于受到唐朝的打擊和內部的混亂,東突厥已全部潰散。這時候的薛延陀、鐵勒,也紛紛向突厥發起攻擊,突厥大敗。
東突厥滅亡,自稱「都布可汗」
社爾不甘心就這樣失敗,他重整旗鼓,率部西遷,并趁西突厥內亂,奪取其近半國土,自稱「都布可汗」。社爾帶著搜羅的部隊向北進發,向薛延陀發動攻擊,也一直打到漠北 ,但是由于突厥整體的潰散,由于內部發生的一些問題結果,再次為薛延陀擊敗,只得逃奔高昌國。
于是社爾率部向唐朝請求內附。
這是當時一種特有的現象,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融合的現象,北邊的民族,對于中原地區是向往的,當中原強盛的時候,它投奔,它歸附,當中原發生動蕩的時候,它覬覦,甚至它占有,這同樣也是一種民族融合的過程。
那麼他們在和他們內部的斗爭,和其他部族的斗爭失敗以后,又把中原當做自己的家,避風港。
歸附唐朝
貞觀九年(635年),阿史那社爾帶著他殘余的部隊,歸附唐朝。唐太宗對于阿史那社爾的歸附,給予高度的重視。
貞觀十年(636年),阿史那社爾召到長安,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。唐太宗還把自己的妹妹衡陽長公主嫁給他,拜駙馬都尉,所以阿史那社爾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。阿史那社爾就成了唐朝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異族駙馬。他的部屬也被安置在靈武一帶,也就是現在的寧夏的銀川一帶,屯田,練武。
要知道阿史那社爾當時雖然是一個部落首領,但是他是為了躲避西突厥的報復,投奔唐朝,且自己沒有任何軍功,對于唐太宗的接納,阿史那社爾內心也是十分感恩。
這位半生飄零的突厥王子,帶著他的一腔熱忱,正式成為大唐的一員,也在大唐,有了新的家!
影視劇照
平定高昌
貞觀十四年(640年),社爾擔任交河道行軍總管,隨侯君集平定高昌。這是社爾第一次隨著唐朝出征。高昌是中原和西域連接的一個樞紐,(西游記里的車遲國)所以盡管地方小,但是極其的富裕。
唐詩中的「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」中的美酒就是出自這里。
高昌難以承受唐朝的打擊,很快就投降了。各軍都在瘋狂的掠奪。唯獨阿史那社爾所率領的突厥一部,又是秋毫無犯。這個消息傳到長安,唐太宗大吃一驚。如果是一位漢朝的將領,他不足為怪。但是一位突厥的歸附的將領,竟然有這樣的節操,如此的廉潔。
他對阿史那社爾更加的刮目相看,賜給他「畢國公」的稱號。另外賜給他高昌的寶刀,彩緞千匹。不讓清廉的人吃虧,這是唐太宗一貫的做法。
征討高句麗
公元645年,唐太宗親率大軍征討高句麗,阿史那社爾也隨太宗出征,在駐蹕山(今遼寧遼陽)與高句麗交戰時,社爾雖屢中流矢,仍撥箭繼進,所部奮勇作戰,最終大獲全勝,回軍后兼授鴻臚寺卿。唐太宗親眼目睹了這位駙馬都尉在打遼東的過程中他的累累劍瘡。也親眼目睹了,他所部的突厥將士的以一當十,勇往直前。
此時的薛延陀也不老實,趁機入侵,社爾與薛萬徹一同出鎮勝州(今內蒙古準格爾旗),抵御薛延陀。
平定薛延陀
646年(貞觀二十年),唐太宗任命李道宗、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,與執失思力、契苾何力、薛萬徹、張儉等各路唐軍一同平定薛延陀。阿史那社爾終于迎來了報仇的機會,這一次,他率領的是戰無不勝的唐軍。阿史那社爾接連擊敗薛延陀,當初戰敗的陰影一掃而空,最后在唐軍凌厲的攻勢下,薛延陀覆滅。
打通絲綢之路,敗龜茲,降于闐
阿史那社爾在唐朝所立的最大功勞,是在貞觀二十一年,他作為「昆丘道行軍大總管」 與帶著幾位副總管,帶領各族的部隊,其中包括漢族的部隊,突厥的部隊,鐵勒的歸屬部隊,十萬騎兵,重新打通,絲綢之路南疆的道路。那一帶分布著包于闐,龜茲,等國家。
為什麼叫「昆丘道」,行軍是在崑崙山上,崑崙山是橫亙在我國西藏和新疆之間的大的山脈。它東西長達2500公里,南北寬達150公里到200公里。
阿史那社爾以十萬之眾大兵壓境,先后解決掉西突厥的處月、處密兩部,接著從焉耆借道,經其西面直抵龜茲北部邊境。
借道當然不是說借就能借的,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比較傾向于龜茲,社爾毫不猶豫殺之,立其弟先那準為王。此事一出,龜茲震動,大部分守城將士都棄城逃走。
阿史那社爾進入龜茲國的北部后,兵分五路發起進攻,直逼龜茲國都。龜茲王布失畢完全沒料到唐軍來得這麼快,戰前準備嚴重不足,在多褐城遭遇慘敗,接著唐軍輕易攻下龜茲都城伊邏盧城,布失畢退守六百里外的拔換城。
拔換城城墻堅固、地形險要,易守難攻,唐軍前鋒久攻不下,阿史那社爾于是留下郭孝恪駐守伊邏盧城,自己親率大軍馳援。經過四十多天的圍攻戰,唐軍終于攻破拔換城,布失畢被唐軍生擒,殘余龜茲將士向唐軍投降。
然而,解決了這邊那邊起火了,龜茲國相那利在西突厥的支持下,好不容易拼湊起一萬人馬,殺回都城伊邏盧城。而留守伊邏盧城的郭孝恪聰明一世糊涂一時,以為再無危險,就在城里搜刮寶物,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,疏于防范,壓根就沒想到還會有人打回來,所以被那利殺了個措手不及。
得到消息的阿史那社爾當即回軍,那利的一萬人馬畢竟只是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,很快就基本死沒了,他自己也淪為俘虜。
阿史那社爾先后攻破龜茲大城五座,威震龜茲,他派人到各城勸降,這些城主見狀,于是紛紛前來請降,共得小城七十百余座。戰事完畢后,阿史那社爾立王弟葉護為龜茲王,并在龜茲國立下一塊大石碑,紀錄下唐軍的赫赫武功,然后班師回朝。
龜茲之戰震動了西域諸國,西突厥、于闐等國爭送駝馬、軍糧。也確立了唐朝在西域的話語權,至此唐朝基本掌控了塔里木盆地,打通了前往中亞的通道,使得唐朝通往歐亞大陸的另一端進行交流成為可能。在當時也是赫赫戰功。
隨同阿史那社爾一同出兵的郭孝恪,在唐太宗掃平群雄的時候,這位郭孝恪他曾經是瓦崗軍的將領,和李績曾經一起守過黎陽,後來歸屬唐朝,在平滅竇建德的過程中,他立了巨大的功勞,列功居首。後來做安西都護,也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。但是這個人有一個毛病,就是愛財如命,非常奢侈。平定了龜茲,庫車,于闐后的,郭孝恪也收獲居多。
不但自己有收獲,而且派人把飾金的服飾,臥具,直送主帥阿史那社爾的營中,而阿史那社爾仍然一貫之的廉慎,謝絕了他的饋贈。
這個消息傳到長安。唐太宗李世民聽了之后十分的感慨,他搖搖頭,有點點頭,說了一句「 二將優劣,不復問人矣《新唐書•阿史那社爾傳》」他們都是著名的將領,但是品行的高下,我不需要問其他人。
果然不久后,郭孝恪因對敵軍疏于防范而命喪黃泉,為自己的奢侈無度買單了!
在阿史那社爾身上,我們看到了一種作為全軍統帥的大氣。同時也看到潔身自好的廉慎知足。
因為唐太宗對阿史那社爾有庇護、提攜之恩,所以在太宗駕崩后,阿史那社爾出于對恩主的感激之情,請求以身殉葬。新即位的唐高宗聞訊后,趕緊派人加以勸阻,并言明先帝遺詔不許阿史那社爾殉葬,這才作罷。
此后數年間,阿史那社爾繼續輔佐唐高宗,并接連晉升為右衛大將軍、鎮軍大將軍,所受寵遇不減于前朝。永徽六年(655年),就在太宗皇帝駕崩6年后,阿史那社爾帶著對故主的深深思戀,也在病榻上壽終正寢,享年才51歲。
阿詩勒隼
結語
這位突厥出生的唐朝將軍的一生可謂是傳奇啊!也是《長歌行》中阿詩勒隼的歷史原型生平事跡!劇中李長歌對應的就是衡陽長公主,還記得李長歌在外對人自稱「十四」嗎?而衡陽長公主在唐高祖的子女中排行十四。
而《長歌行》中阿詩勒涉爾這個角色可能是由阿史那社爾一分為二。這部寶藏好劇中還有很多歷史人物所化角色,比如延利可汗就是「渭水之盟」中阻止大唐統一的頡利可汗。 奕承公主就是隋宗室女,遠嫁突厥和親的義成公主,先后嫁了四任可汗。
不過歷史中的人物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,只有立場的不同,都是為了自己的民族爭取利益。
只不過可惜的是,阿史那社爾和衡陽長公主的兒子阿史那道真,左屯衛大將軍,后以邏娑道副大總管征討吐蕃,被大論欽陵擊敗,被免官為民了。不過這也是后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