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久沒看到這麼刺激的懸疑犯罪劇了。
開場就是驚掉下巴的高能情節——
一個年輕女子,衣著單薄,全身被鎖,黑暗中奄奄一息。
一個攝像機,正對準她,靜靜記錄這一切。
影像被錄入,打包,寄給電視台新聞部。
打開錄像帶,值班編輯第一反應不是報警,而是趕緊詢問有沒有其他電視台播出。
聽聞另一家電視台馬上就要播,他立刻對導播台的編導下令:立刻插播!
編輯提出疑問:這樣播會不會出事啊?
他大聲吼道:立刻播!
導播無奈按下播放鍵:現場倒數,4、3、2、1——
一則毫無底線的新聞,就這樣在90年代台灣的大街小巷播出——
陰暗的房間里,一把帶血的椅子,透出陰森恐怖的氣息。
頭戴面具的殺人犯,躲在黑暗背后對檢察官郭曉其發起挑釁:「想象你坐在這把椅子上,生命受到威脅,但你手上有一個按鈕,按鈕的另一端連著一條線,通往你看不到的地方。
只要按鈕被按下,就有個陌生人會死,你猜,你會不會按?
你以為你跟我不一樣,因為你相信自己,不可能會殺人。
但事實是,所有人,最終都會按下那個按鈕。
只要心里的惡被觸發,任何人,都可能可能成為殺人兇手。」
此時鏡頭景別不斷放大,從一個小小的屏幕,到街頭一角,再到燈紅酒綠的夜間都市,無數個大屏幕里,都在播放著這則犯罪預告片。
殺人小丑的臉,和吳慷仁飾演的郭檢的臉,在都市的夜晚映入無數人的腦海。
懸疑節奏環環相扣,運鏡剪接利落有藝術感。
犯罪,連環兇案、媒體傳播,以及對人性殺戮的探討……
這短短三分鐘的戲,完全把我吸引住了。
一口氣連刷10集,全程高能。
這部劇,果然不簡單,讓人想起近年日益興起的——台劇罪案劇崛起。
從創下年度最高分的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。
到尺度爆棚的《誰是被害者》。
周渝民的翻身之作《逆局》。
哪怕是林心如楊謹華上演風月場愛恨情仇的《華燈初上》,開場也是以一起美人命案切入。
而《想見你》如果沒有陳韻如之死的懸念,可能也會淪為一部小清新穿越愛情劇。
台劇的罪案題材,在流媒體的加持下,正迎來最好的時光。
這一次,又是一部年度重磅——《模仿犯》。
剛在網飛上線,就刷屏全網。
日本宮部美幸同名小說改編+群星薈萃的台劇犯罪類型+網飛制造。
三大熱劇元素聚齊,惹的人萬分期待。
演員方面,有近年的台劇質量保證、《一把青》視帝吳慷仁、兩獲視后的柯佳嬿、憑《鏡子森林》獲視帝的姚淳耀,還有林心如、老牌影帝阿西陳博正、庹宗華等人的加盟,真正的全員演技派。
看品質,那些被內地劇吹上天的「電影感」,在台劇犯罪劇里都是標配。
長度,10集,沒有莫名其妙的情感戲。
尺度夠大,女尸,斷手,犯罪場面,直接來,膽小者慎入。
故事更是比日版更黑暗,尺度更炸裂。
上線僅僅第3天,豆瓣開分8.0,即使評分下滑到7.6,依然勝過日劇和日影。
還沖上豆瓣劇集熱度榜第一。
2023開年以來第一懸疑犯罪爽劇,非它莫屬。
但,沉浸式追劇過后,也有人不禁發問——這類直面黑暗的台劇犯罪類型,為何總能現象級大火?
成功的秘訣,只有「黑」?全劇刷完,黑暗是真。
但,這暗黑的背后,不僅僅是邪惡的暗影。
今天就來看清楚,這——《模仿犯》。
01 入戲
記得開場那位被連環殺人犯點名挑戰的檢察官郭曉其嗎?
鏡頭一轉,回到了第一起連環罪案發生前。
郭曉其來到兇案現場,開始調查。
一則殺人案,兇手在居民家中作案,作案手法兇狠:水果刀行兇、兩位老人被刺數刀,倒斃家中。
而在家中閉門打電動逃過一劫的養子,已被警方控制住。
當值警官審都不審,已經斷定他就是罪犯。
太草率了?90年代台灣警方做事,就是這樣。
置景、道具、人物穿著、鏡頭風格等方面,將90年代的復古感呈現了出來。
最有代表性的,還是當年的熱門漫畫七龍珠,和熱門游戲最終幻想第六代。
這一切,都被郭檢看在眼里,現場疑點重重,但驚惶中的少年根本說不出話,他只能讓警方先把人帶走。
需要補充說明的是:台灣的檢察官有偵查權,像男主這樣的檢察官可以直接展開案件調查和取證工作,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,更多要看檢察官個人的選擇。
所以郭曉其一回辦公室,在樓道里就得到了師哥上司的好心提醒:曉其,不要做這些無用功,檢察官是集體工作,和大家一起參與最近的掃黑,對你才有幫助。
一場看似廢戲,其實點出了時代背景:90年代台警方掃黑一度如火如荼,對于當時的檢察官而言,這是最好的升遷路徑。
但郭曉其卻與眾不同。
10集看下來的感受,這個男人有一種強烈的扯著你看下去的勁兒——軸。
軸在不合群。
整個機構都在忙著掃黑、立功、露臉。他卻惦記著剛出場時玩最終幻想六代游戲的少年,他的養父母被殘忍殺害,還沒開口,已經被敷衍了事的警方認定為殺人兇手。
但郭檢奇怪的是:剛買回家一個半小時的最新游戲,少年已完成通關,他的同學說玩到這一關至少兩小時。
怎麼證明?郭檢用了最笨的辦法:親自玩。
玩了幾十遍,終于通關,實戰證明:要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游戲通關,同時殺人,根本不可能。而且兇案現場并沒有他的指紋。
就這樣,一個本可能被屈打成招的少年,在郭檢的審案下當庭釋放,正義得到彰顯。
但郭檢得到什麼?什麼也沒有。
反倒因為審案耽誤時間,趕到辦公室時,被正要出發掃黑的同事嫌棄。
但也是這場匆匆忙忙展開的掃黑行動,令郭檢一舉揚名——
掃黑現場,他偶然發現了對他不錯的師哥上司和黑幫交易的現場,這位在檢察系統八面玲瓏的檢察官,將建筑工程的標底偷偷泄露給黑幫,還讓對方放心,他敢在掃黑現場直接交易,顯然是有恃無恐,根本沒想到還有人敢管到他頭上。
直到郭曉其忽然帶領警方包圍現場,人贓并獲,讓游刃有余的檢察官師哥上司老貓燒須,栽在他這個自己人手里。
被帶走的時候這位對郭檢最友善的師哥給了他最后的忠告:你啊,遲早栽到你自己手里。
鏡頭一轉,林心如飾演的電視台主播一姐姚雅慈霸氣登場,手下正在傳閱一家數百讀者小報發出的獨家:郭曉其逮捕檢察系統高官。都在說漏了獨家,母豹一定發威。
一位女記者若有所思,趕緊給一姐姚雅慈遞上一杯新泡的咖啡,姚雅慈淡定開懟:你以為這樣,我就會放過你?
然后轉身接到一個電話,笑容堆滿:放心,我已經查出幕后那個人,那麼總長的事情,就拜托了!
接完電話,冷臉訓斥女記者:昨晚我讓你不準發,你偷偷給一家幾百人的小報?
現在警方讓我查出誰報的,給我一個理由,不賣了你?
好家伙,原來之所以這樣的大新聞所有電視台都漏掉,卻被一家小報撿漏,不是沒人報,而是消息被封鎖。
寥寥數筆的開場戲,看似和連環罪案無關,實際上是真實刻畫了在那個時代下,台警方粗疏的執法、黑與白之間的勾結、系統性的墮落與腐敗。
所謂模仿犯,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模仿犯。
背景交代完畢,該亮主線了——
晨霧彌漫的公園里,兩位刑警正看著小報上郭曉其的大新聞,庹宗華飾演的老刑警林尚勇正在背后吐槽郭:這不是白目,是白目中的白目。
接著郭出現在他們身后,林趕緊陪笑兼介紹案情——這就是連環兇案的第一案,公園斷手案。
一個包裹精致的禮盒中,女性的斷手令人觸目驚心,斷手可怖,但能依稀看出手形很美,誰能想到,這是一位兼職手模的手?
郭敏銳發現,這只手曾經被利器造成拇指脫臼,斷手的主人已經沒機會為自己說話,但斷手會。
兇手,就隱藏在四周,那張正在報道新聞的臉,就是一切的真相。
至此,人物線和故事線交匯,形成了主線劇情。
就像鋪開了一張綿密的信息網:誰對女性痛下殺手?為何斬下斷手挑釁警方?
這背后,顯然藏著什麼秘密。
故事為我們鋪開了一張巨大的謎網。
讓人非常好奇,這些線索會如何被串聯在一起。以及一系列謎團會如何解開。
入戲了。
02 殺局
故事開場,《模仿犯》已經向觀眾拋出了許多疑點。
不論是從故事還是畫面,都呈現出一種壓抑驚悚的氛圍。
而接下來的劇情,則順著這個開場徐徐鋪開:
從公園斷掌的拇指脫臼,到郭檢從舊案中找到同樣拇指脫臼的江案,回到江案的事發地,老宅的房門被打開,開啟下一宗案件的線索。
隨著案情繼續發展,秦案、彤妹案接連爆出,連環兇手也開始和警方玩捉迷藏。
新的受害者繼續出現,所有受害人,都是女性,而當所有的線索都指向KINK酒吧時,故事戛然而止。
為什麼新的受害者是他們?他們和前面案件的關聯是什麼?
就在觀眾以為故事已經漸漸柳暗花明的時候,故事第六集,最大的嫌疑犯沈嘉文死去。
故事頓時又陷入迷霧中。
也是從這開開始,該劇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,解題的關鍵,從下一位受害者是什麼人,變成了——兇手是一個怎樣的人?
整個故事就像一個「謎語人」大集合。真相不斷反轉,宛如遠山上面的一層薄霧,你以為看清了一切,到了山腳下,卻發現山后還有山。
層巒疊嶂,遠遠看去,盡是懸疑風景,走到近前,全是「粗糲」的現實。
原本以為劇情已經夠復雜了。
90年代媒體元素的融入,令事件的離奇程度,進一步加碼。
兇手獨特的犯案手法與瘋狂行徑讓剛興起的各大電視媒體爭相報道,而兇手卻把殺人當作一種創作,不僅故意玩弄被害人,將受害者的頭髮、內衣等寄給家屬,更操弄著媒體和人心,甚至把整個行兇,變成了一場直播——真人秀。
兇案全城關注,高層限期10天結案,但兇手的性質屬于無差別殺人。
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無仇無怨,素不相識,沒有任何社會關系連接。別說取證,連排查嫌疑人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關鍵時刻,反倒是兇手寄來的用女性被害人的鮮血作引,用特制的大紅禮盒包裝,一些有特殊釋義的物件或殘肢,成為警方破案線索。
他的心理畫像一早就被柯佳嬿飾演的罪案畫像師,鑒定為自戀的表演型人格。
兇手戴上Noh面具,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大型沉浸式真人秀,這個過程中,他一直在利用媒體,甚至有安排同僚去兇案發生地的附近工作,讓他成功引開警方注意。
這個替罪羔羊,正是柯佳嬿飾演的男主前女友弟弟——胡建和。
加上他和死去的嫌犯沈嘉文是好友,身上疑點太多,最后又和兇手一起死在車里,無法自辯。就是最相信他的姐姐也找不到證據為他辯白。
真兇這是把警方玩弄于股掌之間?
警方一籌莫展中,被罪犯利用的媒體,又反過來,成為警方抓捕他的工具。
故事中最燃的一幕,就是林心如飾演的女主播在直播節目中嗆爆兇手,為警方追蹤兇手位置拖延時間。
而檢察官郭曉其直接沖進直播節目下戰帖「我一定抓到你,你死定了。」
故事發展到這里,卻忽然急轉直下。
被下戰貼的兇手,立刻向郭檢周圍人下手,雖然親人都被警方保護起來,但他獨獨忽略了最愛的前女友。
柯佳嬿飾演的女主胡允慧,就這樣下線了。
郭痛失所愛之后,在兇手的挑釁面前失控、激情開槍傷人,而真兇雖然落網,卻又因證據不足脫逃于法網之外。
最后關頭,男主為他量身定做的誘導式圈套竟然還是靠媒體直播。
整個故事由一起連環兇殺大案展開,又盤生出很多的女性失蹤案、虐殺案等,交叉涌現。
案件龐雜,懸念,始終沒有斷過。疑云密布,盤根錯節。
但比起以往的罪案劇,《模仿犯》更著重于執法者、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人心的細膩描寫與渲染。就像制作人曾瀚賢說的:「在面對無差別殺人,到底人心應該要往哪里去?」
隨著[偷.拍]、炒話題、搶收視率越演越烈,兇手不斷利用台媒體亂象操弄人心、挑釁司法, 檢察官男主入獄數年,直到最后時刻才完成反轉,但正義方幾乎已經失去一切。
不爽!
但台灣的犯罪劇里,真相總是復雜、多樣的。
罪犯、受害者、警察,還有內地劇里時常缺失的,司法機構,和掌握了社會輿論話語權的媒體,全部混到一起。
觀眾看到的不是爽劇式的結局。
而是由個體、群體、制度、法律、媒體等等力量交織成的台灣社會現實。
罪犯無惡不作,最后只被判無期。
正義的檢察官,卻因為激情開槍入獄數年,被犯人圍毆。
槍口指向罪犯,更指向那個潛藏罪惡的蠻荒年代。
03 演技
這部劇之所以擁有令人沉浸的觀感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演員表演太過精彩。
首先,吳慷仁。
他飾演的檢察官郭曉其,具有獨特的辦案嗅覺,但不善變通,為同行所排斥,最后不得不搭上自己的人生,失去女友也要一步步涉入險境,尋找真相。
不同于以往冷酷硬派、耍帥幽默的傳統罪案劇偵探,這樣的角色視角讓人耳目一新。
正是因為他過于投入案件,反倒出現燈下黑,這些反套路的情節,抹去了他身上的高光,也成功給他祛魅。
吳慷仁再次展現出其在台灣小生中過人的演技。
把一個內心堅定執著,帶點小怪癖,深情又執拗的性格完全演出來,尤其到最后,被罪犯逼瘋的那種破碎、痛苦、情感和理智反復拉扯的感覺,太打動人,
發現前女友死去那場戲,小鮮肉們可以看看,何為真正的破碎感。
第二位,林心如。
雖是客串出演,但女主播雅慈這個角色卻是所有女角中最完整豐滿的,開場就壓迫感撲面而來,上懟領導下訓后輩,妥妥的颯姐。
她做事雷厲風行,工作中永遠盛氣凌人,為了熱點可以不擇手段,但其實守著內心底線,面對重壓也沒有出賣不服管的下屬女記者。
尤其是身死那場戲,在與兇手聲嘶力竭對峙時,完全不屈服于兇手的恐嚇,在極端情況下還能看破兇手的弱點,在意識到沒有自保的可能之后果斷完成了對兇手最后的嘲諷。
明明是犧牲戲,卻演得酷颯無比。絕對是視后級的表現。
第三位,姚淳耀。
他飾演的大反派也極精彩,完全演出了陳和平的色厲內荏,極度自卑與極度自負,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讓社會能看到他,能受人矚目,能得到重視。
簡直是不折不扣的人渣跟禽獸。
《我愿意》中就演技炸裂的姚淳耀再度展現出充滿爆發力的演技,尤其是大結局,當男主說出 「你一點也不重要」,他整個人徹底崩潰發狂的段落,演得癲狂上頭,讓觀眾切身體會到一個小丑的變態。
但全劇演技最佳的,絕對是一個小配角——陳博正飾演的阿公馬主委。
1983年就擔綱侯孝賢電影《兒子的大玩具》男主的陳博正,飾演的是一位智慧又包容的老人,他對外孫女付出一切,信仰不一也會尊重孩子。
面對孩子的失蹤,依然保持冷靜克制,會按照兇手要求在鬧市學狗叫,還會上電視向兇手求饒。
現場call in進來的觀眾說「你孫女出入不三不四的地方,她自己有問題」「她就是活該」。 他面對無數挖苦依然冷靜自持,盡量不刺激兇手。
而最終面對孫女遺體那場戲,他的演技大爆發更是達到見者流淚的地步,讓人想沖進屏幕替他狂揍兇手。
這就是演技的力量。
相比之下視后柯佳嬿的戲份少且不出彩,犯罪心理師的作用沒顯現出來,柯佳嬿的表演還讓人穿越到《想見你》。
不過最糟糕的還是江宜蓉飾演的正義女記者角色,明明人設是好的,感覺卻極不討喜,也成為全劇最大的角色敗筆。
04 我們與惡的距離
追完《模仿犯》全部10集,目前最大的感受就四個字:胸口添堵。
首先因為整個故事的結局,過于慘烈、憋屈。
其次則是因為劇集最嚴重的問題:情節漏洞太多。
尤其是進入后半段,包括男主在內所有警方角色集體降智:明確了和酒吧相關,也不做基礎的常駐人員情況摸排。
就算這是人手不足。但眼看著一個個知情人、證人、共犯死掉,一次次讓罪犯長驅直入地進入證人病房,就連男主前女友,也被輕輕松松殺掉。
這樣的漏洞,自然引發了劇集口碑下滑。
但我依然認為,這是改編非常成功的一部犯罪懸疑劇。
罪案劇是流媒體進入一個地區市場,最愛用的敲門磚。
在韓國,Netflix有《浪客行》《DP逃兵追緝令》《魷魚游戲》《少年法庭》。
在台灣市場,HBO有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,福克斯有《想見你》,網飛有《華燈初上》。
不同地方的犯罪題材劇,有不同的風味。
美劇探究犯罪心理,一些反派的角色魅力,甚至壓倒了正面角色。
韓國善于抨擊現實、揭露黑暗的復仇爽劇。
台灣罪案劇的特色,則是電影感和社會性。
《模仿犯》一共只有10集。總體節奏緊湊,不注水。情感戲極少,專注講一個故事。
不同于韓式復仇爽劇,《模仿犯》沒那麼爽,但故事更深。
影像質感上,很多鏡頭的設計非常考究,也就是所謂的「電影感」。
比如主角和第一個兇手在夢境和幻境之中的呈現,有驚悚效果,又能用鏡頭語言傳遞信息,用調度渲染氣氛。
當兇手以面具的形象現身,詭異的面具加上黑暗的燈光,成功營造出懸疑和驚悚的氛圍。
罪案劇最基本的要素,比如各種獵奇的作案、證據搜集,線索推理,這里都有。
但劇集又使用了反常的敘事手法。
故事中段,明晃晃地把嫌犯線索全部放出,加上姚淳耀極具個人特色的演藝經歷。
誰是兇手,等于「官方劇透」。
不少人就要問了:都知道兇手了,還有必要看過程嗎?
可以肯定地說,有。
《模仿犯》的推理,看點不在于一層層剖析誰是兇手,也不是看警方如何抓住兇手,而在于劇集的主題——模仿犯。
人性的復雜與媒體的善惡,才是這個故事的議題。
這也為這部劇帶來了爽感之外的深度。
就像導演張榮吉說的:「《模仿犯》中的犯罪比疾病更像疾病,這個犯罪的惡就會像疾病一樣的蔓延,最終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這個惡停止,是人性的善嗎? 還是心里最后的那把尺? 要如何衡量是善是惡?」
當阿公上節目時,一個個電視觀眾說出:「你孫女穿著這樣的衣服去夜店。」打著「正義」的旗號對受害人指指點點的時候,其實他們都變成了戴著面具的殺人魔,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在「殺人」。
整個故事中,媒體仿佛一個潘多拉的盒子。
看完整部劇,你是否覺得劇中的台灣媒體簡直不可理喻,甚至不可思議?
真實的台媒會無腦無良心到為了收視率,放出兇手的視訊嗎?
大結局已被判刑的兇手走出法庭,依然被門口一眾信徒一樣的人力挺,舉著牌子喊「無罪釋放」,這是台灣社會可能發生的嗎?
當然會啊!
看過白冰冰喪女案中台灣媒體的惡毒表現,就知道真實的台媒從來不在乎兇手殺人,只在乎話題度和收視率。
劇中的媒體最多算脅從犯,已經是主創對這些極不專業、沒底線、沒人性的台媒手下留情。
在台媒那里,標題永遠是聳動的,故事永遠是夸張的,「娛樂至死」、「烏合之眾」,就是這些年台灣的媒體環境。
正如林心如飾演的女主播說的:沒有話題,他有機會被看見?誰會覺得他重要?
懂得運用媒體輿論的人,就好像得到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。但這正是我們應該警惕的潘多拉盒。
誠然,作為懸疑劇,《模仿犯》不夠燒腦。
但在偵破案件的同時更注重人物的刻畫與情感表達,即使不那麼爽,也值得細細感受。
模仿犯,有兩層意思,一是大結局圍觀群眾模范兇手陳和平,捅了這個人間惡魔一刀,另一層則是反派作案的「靈感」來自于真人秀式的模仿。
因為在病態的社會環境中,每一個人都可能是「模仿犯」。復制罪惡與痛苦,粘貼到別人身上的,就是模仿犯。
「心中的惡被觸發,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兇手。」
相對韓劇式爽感,像這樣抓住人性痛點的罪案劇,好像沒那麼爽。
但卻帶著另一種獨特的爽感。
看到最后,當吳慷仁飾演的男主改行辯護律師,說出「黑暗永不會消失,我們所能做的,是用更多的溫暖和光去平衡。我相信真相會找到自己回家的路!「
觀眾就仿佛回到了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。
新聞的意義和責任,媒體的道德與操守,人性的善與惡,確實沒什麼新意。
但台劇對這些議題討論的成熟度依然讓人羨慕。
相比除惡務盡的內地犯罪劇,這種台劇拍的罪惡,確實離我們太遙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