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騰訊視訊今年播出的第一個「S」級古裝劇,《重紫》可謂集「萬千寵愛于一身」。
大IP、頂流演員、大制作讓這部劇未播先火,虐戀情深、細節精致、制作彰顯東方韻味美學等相關話題頻登熱搜,拉高了不少網友和原著粉的期待值。
不過,正式開播后《重紫》卻將期待變成了驚嚇,演技平庸、故事老套、服化道平庸等 古裝劇 「 頑疾 」 一個不落 。
雖然開播之初部分網友的打分都帶有情緒性和一定的偏見, 但這部劇的諸多槽點是無法否認的。
《重紫》目前播到女主角入魔劇情,按說進入正式「狗血虐戀」劇情,但目前播出熱度一直下降 , 一些粉絲預言的慢熱和逆襲并沒有出現。
就算是昨日停播,《重紫》的播出指數跟其他在播熱度比直接打了個對折。
更是被A級劇《九霄寒夜暖》遠遠甩在后面。
一部播出時無人看好的A級劇在播出后靠著口碑逆襲,遠超了《重紫》這部號稱S級制作的劇。
靠的是實打實好看的劇情和演員扎實的表演,而在這一點再次打了「流水線古裝劇」的臉。
再次說明, 當一部又一部量產型作品被古裝劇流水線生產出來之后,這些無內涵的偽精致品,越來越容易「撲街」了。
《重紫》:再多「水軍」也遮蓋不了劇爛的事實
《重紫》一開篇,便是女主落難之際被男主所救,和男主以師徒相稱。
劇情沒什麼大問題,但師生主線在古裝劇中都用爛了,這樣老套陳舊的故事架構雖沒有太大硬傷,但很難再吸引觀眾。
從《花千骨》開始,這樣超虐的師徒戀就成了古裝劇一種相當普遍的題材定式。
一個冷面禁欲的沉穩男主配上一個不諳世事的養成系女主。
不過相比小骨和白子畫,洛音凡這個師傅在劇中被演繹的不僅不禁欲,反而「為愛瘋魔」,變成了「渣男」。
《重紫》的原著作為早期小水,它的故事框架和情感脈絡,都沒有跳出傳統的「瑪麗蘇」圈子。
對于「瑪麗蘇」重度愛好者而言甘之如飴,但這樣「穩」字當頭的量產品也很難誕生爆款。
現在的古裝劇缺乏深刻的內涵,「撒糖」或「虐心」反倒成了最大看點。
而這個看點恰恰依賴于演員的演技和對手戲的張力,很遺憾,這恰恰是這部劇最欠缺的一點。
《重紫》中濃烈的情緒對楊超越目前的演技要求過高了,她木然的眼神和過于用力的五官,無法詮釋復雜的情緒。
和她搭戲的眾多男演員,演技并沒有好到能帶動楊超越的地步,反而一個個被她拉下水,爛成了一鍋粥。
楊超越后期的造型,為了「貼合」女魔尊的形象,特意給她畫了煙熏妝來襯托她的「黑化」。
演員本人只能靠各種偶像劇里那種搖頭擺尾的小動作來用勁,生硬表情并沒有演出少女的靈動。
看著很漂亮,但卻沒什麼生氣,像插在花瓶里的干花。
《重紫》不過是古裝偶像劇流水生產線上的標準量產型作品,編劇導演知道什麼梗火,什麼情節好,于是照著往劇里套,以至于無法給人新鮮感。
這樣的流水線式流程簡化了古裝劇的生產過程,也規避了很多風險,該有的東西一樣也不少。
但這樣批量化生產出的作品,在質量打磨、劇情的流暢度和新鮮性上,自然打動不了觀眾。
《九霄寒夜暖》:原創劇本的又一次成功嘗試
《九霄寒夜暖》是一部古裝探案劇,以四條人命為線索,展開了一樁樁撲朔迷離的案件。
劇中,主要以祺族殿下寒猙(畢雯珺)、女捕快蘇玖兒(李一桐)為視角,二人因兇案相識,后攜手破獲殺人迷霧。
在解決兩族危機中, 從生死之交,到芳心互許。其中的一樁樁案件兇手,在真相一步步揭開后,也浮出了水面。
女主蘇玖兒雖是一個女捕快,但她本身的性格卻反而機靈中又帶點古怪。她還有一個「畏寒」的怪病,會突厥無力、五感全失、全身發冷。
而男主「寒猙」卻患有「內熱」,是女主怪病的一大救贖, 所以蘇玖兒把寒猙當成了「人體充電寶」,打造出了一種反差趣味感。
蘇玖兒那種鬼馬精靈,與李一桐本身的性格有著極大的貼合度。
加之細膩自然的刻畫,提供了與她往常戲路不一樣的看點,所以更似一種「本色出演」。
畢雯珺飾演的男主角,對女主各種心動的微表情和眼神演繹到位,更是將男主的少年氣和上位者的反差感切換自如。
《九霄寒夜暖》作為一部A級制作的劇,在開播前幾乎沒有做宣傳。
如今卻在播出過半之后,憑借精妙的劇情和男女主自然的互動,逐漸挽回了觀眾口碑。
這部劇的成功不僅在于精心打磨的劇本和演員自然的演技,更在于人設的新穎和懸念的設置。
觀眾隨著主角探案的過程中,能逐漸領略到男女主分屬不同兩族之間的恩怨,同主角一起揭開謎團,代入感極強。
《九霄寒夜暖》是一部原創劇本,在這幾年各種大「IP」充斥熒幕之際,原創劇本尤為珍貴。
愛奇藝這幾年一向重視原創劇本的創作,畢竟劇本才是「一劇之本」。
截至目前,愛奇藝原創內容,特別是爆款原創劇集,已成為平台內容供給和收入貢獻的主力軍。
愛奇藝也實現了從「愛奇藝能夠打造爆款」到「愛奇藝是爆款制造營」的轉變。
今年年初的《狂飆》也是一部原創劇本,開播之后不到半個月就達到了峰值 1.04 億。
與此同時,《狂飆》還成為了央視8套近九年來的收視第一電視劇,單日全端播放量首次突破 3 億。
在這個「內容為王」的市場下,套著「大制作」的外殼卻不精細化的內容以及無法贏得觀眾的贊許。
當創作思路越來越狹隘和套路化,古裝劇也就被捆綁得越死。
如果走不出這個怪圈,繼續沉溺于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,在創作上不能推陳出新,未來「撲街」的古裝劇可能會更多。
流水線量產品 好像沒有靈魂的木偶,這樣的生產模式可能更受資本喜歡,但卻 正在 「殺死」古裝劇 。
以《重紫》和《九霄寒夜暖》為例,你認同這個觀點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