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說的一點都沒錯,樂嫣前期人設不錯,后期人設驟然崩塌了。
從長歌作為漠北郡主再次回到大唐以完成和盟的時候,就知道故事要大結局了,這一情節簡直全員降智,就因為奕承說了一句要大唐履行舊約與阿詩勒部和親,樂嫣就感覺大事臨頭了。
她把自己心里話對皓都說:我是不是太自私了,我只想到了我自己。
她在皓都面前可以完全是她李樂嫣,不管她有什麼想法,她都知道皓都會幫她,皓都會一直在她身邊,也許正是這樣拉滿的安全感,讓樂嫣說出了這樣自己都覺得自私的話,可她真的不愿意和親。
而在皓都看來,他更不想讓樂嫣遠嫁,甚至想說出自己的心里話,只是被打斷了,他踟躕猶豫的是不確定樂嫣對自己的感覺,而不是自己對樂嫣的喜歡。
皓都知道樂嫣喜歡魏叔玉,而在這個關頭樂嫣想嫁的更是魏叔玉,可是皓都沒有撤退,甚至在關心樂嫣,給她批外套的時候,還說了一句明白話:你是不是很失望來的不是魏叔玉。
隨后樂嫣便與皓都說了自己對于和親事情的想法,她既不想和親,也不想依靠任何人的幫助,她想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幸福,沒毛病。
在經歷流落之后,樂嫣成長了,她不再是時刻需要人保護的嬌滴滴的公主,而是自己學會了如何生存,她想要去爭取,想法是非常好的,勵志的,可是做法卻讓人設直接崩塌了。
樂嫣闖進朝堂,談論的還是自己的婚事,這簡直豬腦子了!
無論是多麼開明的朝代,也無論是皇帝如何寵愛的妃子,女兒,都不可能莽撞的沖進朝堂與皇帝還有一幫大臣談論國事。
這畢竟是古代,男女尊卑還是有的,況且女子不得干政,最讓人吐槽的是一句「有家才有國」的台詞,這都是什麼話?
一大臣直接戳穿她不愿意和親的真相,才說這些冠冕堂皇的話,還諷刺當朝公主不如前隋的公主,正因為有了奕承的前車之鑒,樂嫣才更害怕遠嫁草原的日子。
不過她也是能懟回來的,直接說這麼說是辱沒了大唐的好兒郎,前隋不強大,才需要女人和親來維持國家的穩定,而大唐比前隋強大,大唐好兒郎自會守護家國天下。
這一句話讓許多男人醒悟,覺得十分在理,守護國家是男人的責任,豈能讓一個弱女子犧牲。
尤其是李世民這樣的男人,極度具有責任感,無論是對國家,還是對自己的女兒,所以他并不懼怕任何人,因為足夠強大。
聽完樂嫣的陳述,李世民便說如果就因為一句話就把公主討走了,那跟投降有什麼區別呢?
這麼一個與父親李淵共創帝業的男人是不會輕易投降的,況且要和親的還是自己的女兒,李世民是有私心的,可是要有理有據的拒絕。
最后魏徵也十分同意李世民的觀點,只不過這個說辭降低了魏徵的智商了,他是歷史上有名的諫官,《諫太宗十三疏》聞名天下,但是這番話卻很矛盾。
兩害相權取其輕沒錯,可是一個國家的信義比一個公主還是要重要得多吧?
李世民想維護女兒又不失臣心,他做到了,最后總結的一番話的確讓人佩服,不僅有勇有謀,還對人心甚是了解,一代明君果然不假。
「我大唐絕不以犧牲女子來換取片刻的安定」,重點是既保護了女兒,又守衛了大唐,因為和親永遠不是解決戰爭的辦法,所以這樣的安寧只是片刻的,這個理由讓人信服。
最后長歌提出了比武招親,感覺降智,但是為了推動皓嫣感情線的進展,即使全員降智也在所不惜。
這一段真是讓人尷尬,【啪☆啪】打了前期的樂嫣說要做大唐公主的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