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說:《長歌行》海報
古裝傳奇勵志劇《長歌行》已在騰訊視訊播出過半。該劇自播出以來便在年輕人中掀起了學唐史的熱潮。為何能破圈?華服和美貌之外,風景和建筑之外,唐史學家、業內專家、大學教授、影視雜志主編等紛紛發表文章力贊該劇「開拓出‘青春群像,家國情懷’的敘事大視野」「巨觀歷史背景下的傳奇故事真實性與藝術性并存」。近日,人民日報社「國家人文歷史」公眾號更發表文章「《長歌行》背后的真實歷史:玄武門之變后的李世民都做了什麼?」,以長歌一路跋涉的時間和空間邏輯對劇情進行梳理。
「國家人文歷史」首先評價電視劇《長歌行》「以虛構主角李長歌的個人成長為主線,側寫了李世民統治時期的朝內黨爭與邊疆治理」。劇中,李長歌為太子李建成之女,玄武門之變后走上「復仇之路」,一路從長安到幽州、㮶州,再到草原阿詩勒部,李世民、魏徵、房玄齡、李瑗等歷史真實人物都在其生命旅途中出場。不少網友贊嘆李長歌就像一根鏈子,串起大唐風骨,她所經過的地點,相關歷史事件就像珍珠一樣被分析、拋光。
「電視劇主角李長歌的人生遷徙,始于眾所周知的玄武門兵變。從劇情的發展來看,李世民的掌權更是一種大勢所趨。」「國家人文歷史」這樣提到。李世民「愛國、愛民」的道德品格,能從其求賢前太子黨的謀臣魏徵一事中得證,在《長歌行》劇中,當魏徵準備迎接李世民賜予的毒藥,結果卻發現食盒中是自己最愛的醋芹,這表明了李世民的「為人聰明英武,有大志,而能屈節下士」。而初唐在治國治世方面不斷提倡的「人本」「仁政」,也在劇集中以各種形式一一體現,李世民經典的台詞「平地風波,被逼無奈,但愿風雨之后,大唐得安,百姓無恙」便是佐證。
除了后加入李世民陣營的魏徵,李世民的「最佳搭檔」房玄齡和杜如晦,在劇中也展現了接近真實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,「房謀杜斷」當仁不讓。房玄齡考慮問題謹慎周密,主意多,在劇中是一個圓滑智者的形象,有觀眾形容他「救得了長歌,懟得了杜如晦,勸得了李世民,捂得住魏徵的嘴,有時甚至是可愛擔當」。而杜如晦做事果決干脆,二人組合在一起,確是李世民所能找到的最佳搭檔。
圖說:《長歌行》劇照
「劇情的后半部分,李長歌離開㮶州后,被阿詩勒部鷹師特勤隼收降,并以奴隸身份來到草原,體驗鷹師生活。按照劇中設定,其在同異族民眾的交往中擱置偏見,為大唐與阿詩勒部間的和平做出貢獻。」「國家人文歷史」介紹,在唐朝建立初期,同北部突厥之間的關系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動蕩與割據,這一點符合史實。史料記載,李世民剛剛登基時,「突厥二十萬雄兵,列陣于渭水北岸,旌旗飄飄數十里。京城兵力空虛,長安為之戒嚴,人心惶惶。李世民設疑兵之計,親率高士廉、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,隔渭水與頡利對話……」而劇中也再現了李世民「疑兵之計」及之后巧用計謀,培養精銳士兵,指揮軍隊收復突厥領土的事件。
《長歌行》借助影視藝術形式普及歷史,盡管關于李長歌的故事是虛構的,但大背景確是遵循歷史的,在主角的「尋道」之旅中涉獵到的真實歷史事件均有佐證。該劇從巨觀的國家層面來體現角色成長。無論是李長歌在一路升級打怪過程中,內心從私仇家恨到家國大義的轉變,還是阿詩勒隼對「國泰民安」的追求,抑或是皓都、樂嫣等人經歷艱險后跳出「小我」的桎梏,背起更大的使命和責任,都讓觀眾深受鼓舞。一個民族,正是在家國情懷的代代傳承中得以生生不息。少年熱血,鮮衣怒馬,《長歌行》中的家國情懷,是現在年輕一代精神世界里應有的傳承和滋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