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長歌行》中,和親可是女二號李樂嫣心中的梗。決定讓李樂嫣去和親的是李淵,雖說李世民并不同意,但當時李淵還沒退位,皇帝一言九鼎,李世民也不敢輕易解除婚約。
李樂嫣
經歷了一番磨難的李樂嫣堅強勇敢,她心中不想去和親,也知道自己必須去爭取,于是有了大唐公主舌戰群臣的一幕。在舌戰群臣時,李樂嫣的主要觀點是:有家才有國,大唐的和平興衰不應該去用送女人這種屈辱的方式去換取,這是對大唐男兒的侮辱。在劇中,這番話得到杜如晦、魏征、房玄齡的認可,李世民才下定決心,同意解除婚約,但提出讓李樂嫣親自說服草原各部。
然而在面對草原各部時,李樂嫣卻詞窮了,說不出所以然來,只是以自己蒲柳之姿配不上小王子為由,婉拒和親。這種說法當然不會得到弈承公主和草原各部的認可。這時李長歌站了出來,提出比武招親,但仍給李樂嫣的婚事帶來一些波瀾。
李樂嫣
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,為什麼李樂嫣能夠舌戰群臣,卻在弈承公主面前啞火呢?其實這不怪李樂嫣,也不是李樂嫣膽怯,而是立場不同。
必須明白的一點是,大唐解除和親就是一件失信的事情,李樂嫣說得再怎麼好聽也掩蓋不了大唐失信的本質。弈承公主希望大唐與阿詩勒部和親,如此大唐與阿詩勒部站在同一戰線,就不能再與草原其他各部結盟,這等于間接破壞了大唐與草原各部結盟。草原各部雖不希望和親,卻認為大唐失信帶來的后果可能會更嚴重。所以,不管是否和親,對阿詩勒部都是有利的,而只有在不損大唐聲譽的情況下解除婚約,才會對大唐有利。
李樂嫣舌戰群臣
李世民能下定決心,是因為聽取了杜如晦和魏征等大臣的話,在失信與不失信給大唐帶來的利益進行權衡,并做了取舍。魏征在朝堂之上就說了,阿詩勒部以言語脅迫,討走大唐公主,是大害;解除和親,阿詩勒部誹謗大唐,是小害,是可以挽回的。兩者取其輕,當然不和親對大唐相對有利。
李樂嫣這一套說辭是站在大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,能說服李世民和大唐群臣,但她這套說辭對草原各部卻沒有任何意義。李樂嫣以自己配不上小王子為由,委婉地拒絕和親,其敷衍的態度不言而喻,草原各部自然會對大唐大失所望,不愿意把自己部落的命運交到大唐手中。可見,李樂嫣當時沒有做好準備,沒有提前準備說辭。
李世民解除婚約
李樂嫣的說法不能說服草原各部,在弈承公主和涉爾的挑撥之下,草原各部又開始議論紛紛,對大唐的毀約行為也萬分不滿。正在李樂嫣和李世民焦急之時,李長歌站了出來,提出了比武招親,解了李樂嫣和李世民的燃眉之急。當初李淵賜婚之時,是指定讓李樂嫣和親到草原部落,但并沒有明確指定必須是阿詩勒部。如此一來,草原各部自然都有這個資格,以比武招親的方式進行挑選,也是符合常理的。
李長歌提出比武招親
只是李世民在下詔比武招親時,又耍了個小心思,將范圍擴大到所有人,使大唐人也可以上台比武,皓都的機會也就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