劇版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已經播放到了第五集,現在看來這部劇的主線已經非常明朗了。
劇中主線劇情講的是男主角帥家默的父親帥敦誠當年是仁華縣「戶房」的一位書手,這個職位雖然算不上什麼官,但是在當地卻十分重要。
明朝的府、縣兩級政府里面,具體政務的執行機構叫作「三班六房」,「六房」與中央六部相對應,「六房」的職位往往為本地胥吏所把持。
「六房」中的戶房,分管錢糧,能在戶房工作絕對是個肥差,嘉靖年間的官員霍與瑕曾寫道: 「各縣各戶房糧科,年年派糧,時時作弊。」可見當時戶房的混亂。
帥敦誠在仁華縣戶房擔任書手期間,發現了絲絹稅的問題,在他想要徹查這件事的時候,被殺人滅口,并且還按上了貪腐的罪名。
帥家默長大成人之后,便想借著查絲絹稅的機會,為父親伸冤。
除了上面這一條主線以外,在前五集的內容里還有一條暗線貫穿始終。
在第四集的時候,任主簿在后堂當著其他三位知縣的面,給黃知府看自己的靴子時說道: 百姓要交的稅除了春夏兩季的正稅和均徭之外,還有各色雜泛,一年到頭不停,一戶三口之家,春耕秋收,連半兩銀子都剩不下,第二年買種子還要借錢。
任主簿說到這里的時候,毛知縣在一旁情緒比較激動的說出了四個字「 這苛政猛……」,雖然只說了四個字就被一旁的鄧知縣打斷了,改口說了句「 哀民生之多艱啊」。
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,毛知縣要說的話就是「 苛政猛于虎」!
而這句話才是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真正的主題,也是這部劇真正的主線。
在全劇開始的第一場戲,帥家默給老鄉家計算地畝,地契上確實是寫著四畝地,但怎麼計算都是三畝六分,兩家人為了這消失的四分地大打出手,帥家默百思不得其解。
直到帥家默進入架閣庫,他才恍然大悟,并不是田地少了四分,而是地契上面多了四分。
有了這多出的四分地,每年就可以多收四分地的稅。
按照這個比例來看,相當于每一畝地的地契上都會比實際多出一分,九分的地交著十分的稅,那麼整個仁華府有多少地?每年會多收多少稅?
雖然這「空氣稅」看起來已經夠荒唐了,但是與劇中的絲絹稅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。
絲絹稅原本是戰時臨時征稅,戰爭早就結束了,可這絲絹稅居然順延了下來,成了固定稅目。
更離譜的是仁華這個地區根本就不養蠶,他們要繳絲絹稅,每年都只能是賣了糧食,折成銀子,然后用銀子從浙江等地回購絲絹,進行繳稅,這兩道手續讓繳稅的成本翻了一倍。
這還只是稅金,沒有將運輸費用算在里面,在劇中帥家默和鄧知縣對辯的時候就提到了運輸費用的問題。
鄧知縣說了之前是靠「 征調免費徭役」來負責運輸,重點就在這「免費」兩個字上,押送這麼多絲絹上路,肯定需要壯勞力,在那個時代,家中一個壯勞力被免費征調了,可能比讓這個家庭多繳點稅款還要難以讓人接受。
鄧知縣接著又說了 「圣上因為憐黎民之苦,改為以銀代役,只讓老百姓繳納一定數額的銀錢給官府」。明明是讓百姓多繳了稅費,卻說得這麼冠冕堂皇,百姓還要因此而叩謝圣恩。
那麼如果百姓堅持不繳稅會怎麼樣呢?程仁清對豐碧玉說得這番話可供參考。
程仁清勸說豐碧玉不要在讓弟弟和帥家默插手絲絹稅的事,并給她預想了一下如果執意插手的后果, 「今天來您的同陽分號查查你們用的豬肉是不是瘟豬肉,明天再到你們的萬成分號查查賬簿有沒有問題,后天金安再給你發個帖子,點你應一個皇差,讓你給京城免費上三千斤上好的肘子」。
總結一句話,就是如果你不按照官府的要求來辦,官府有很多辦法來收拾你,即使像豐氏這樣當地的大型連鎖機構,官府想要讓你倒閉,也是分分鐘的事情。
那麼如果百姓繳了稅款是不是會好一些呢?可以看看任主簿的這番話。
任主簿在后堂對黃知府說過:「 那些農民會變賣自己的積蓄和家畜勉強交上這一筆稅,但是一貧如洗的他們只能被迫去借高利貸,要麼被迫讓土地賣掉淪為佃戶,要麼拋荒逃亡,要麼把小老和稅吏打殺,然后落草去做山賊,每加一次稅,這樣的事都會重復一次。」
也許有人會認為任主簿的這段話有點威脅黃知府的意思,但是在原著里面接下來發生的那些事情,證明了他真的不是危言聳聽,而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這本書并不是作者編造出來的小說,而是歷史紀實。
很多網友說劇版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第一集鋪墊太多,進主線太慢,可實際上這部劇從第一場戲就已經開始進入主線了,這個主線就是「 苛政猛于虎」。